返回

入职那些常见的“潜规则”,合法吗?

见解分享

前言:

入职是一件大事,意味着我们即将踏入新的工作环境,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在入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操作,这些操作可能并不符合法律法规,但却是职场中默认的“潜规则”。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入职时常见的但不合规的操作,看看它们是否合法,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1. 未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则劳动关系不成立,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赔偿。

2. 试用期超长

试用期是劳动者在入职后的一段考察期,在此期间,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如果用人单位将试用期设定为六个月以上,则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工资并解除劳动关系。

3. 强制缴纳培训费

有些用人单位会以提供培训为由,要求劳动者缴纳培训费。这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培训费用。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缴纳培训费,劳动者可以拒绝,并且可以要求用人单位退还已缴纳的培训费。

4. 过度竞业限制

竞业限制是指劳动者在离职后,一段时间内不得从事与其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业务活动。但是,竞业限制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即不得超出必要的期限和范围。如果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竞业限制过宽,则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要求解除竞业限制条款。

5. 强制保密协议

保密协议是指劳动者在入职时,需要签署一份协议,承诺不对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保密。但是,保密协议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即不得妨碍劳动者正常履行职责。如果用人单位在保密协议中约定了过宽的保密范围,则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要求解除保密协议。

结论:

入职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但不合规的操作。这些操作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而且也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识别这些操作,并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入职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避免遇到不合规的操作:

  1. 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补充欠缺的条款。
  2. 了解《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并咨询相关部门或法律人士,以确定用人单位的行为是否合法。
  3. 遇到不合规的操作,要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并保留证据。
  4. 如果用人单位坚持不合规操作,我们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入职是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只有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我们才能顺利入职,开始一段美好的工作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