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买课囤积不学习:自控力?还是一种浪费?

前端

买课囤积:是缺乏自控力?还是一种消费陷阱?

在各种原因的驱使下,许多人陷入了“数字囤积”的怪圈,其中不乏知识付费行业的课包。当我们购买了一门课后,可能总是抱持着一种“买到就是赚到”的心态。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我们的想象,这些购买来的课包,更多地躺积在我们的数字图书馆里,成了压箱之宝。

一部分人或许会认为,“数字囤积”是一种缺乏自控的表现,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很可能是一种消费陷阱。因为在我们的数字图书馆中,那些以往购买的数字资源很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涨价,这就导致了很多人认为,先买着放着,等以后有时间或者空闲了再看,也不会吃亏。

因此,他们购买课包的初衷也就成了,“买了就相当于学习了”,但这恰恰是一种欺骗自己的伪命题。久而久之,就会逐渐掉入“数字囤积”的漩涡,成千上万的数字资源躺在各自的角落里,最终结果不是我们真正学习到了什么,而是浪费了大量本应用来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时间。

为了对抗“数字囤积”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 理解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是一个著名的认知偏差,指我们了解某个信息后,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的人是什么感觉。这会导致我们错误地认为,其他人也知道该信息,从而导致一些错误的决策。在“数字囤积”的背景下,知识的诅咒会让我们觉得,一旦买到了某个课包,我们就知道了或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内容。这种认知偏差让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进而加剧了“数字囤积”的习惯。

  2. 评估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在数字资源的浪潮中,有的人在热情高涨时盲目购买,但在激情退却后又缺乏对购买资源的把控。当我们头脑一热时,往往没有规划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与其囤积大量数字资源,最后一件都派不上用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进行明确的评估,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高质量的资源,从而避开盲目购买的陷阱。

  3. 培养对数字资源的所有权的心态。 数字资源很便宜,但它并不代表没有价值。如果我们已经购买了数字资源,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它。对待自己的购买,我们就应该有强烈的所有权心态,这些资源一旦归属我们所有,也意味着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起来。这种对数字资源的所有权的心态,会促使我们主动探索和消耗这些资源。当然,合理利用不意味着无节制地使用。我们需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确保所有权的数字资源能够真正在我们学习和成长中发挥其价值。

  4. 专注于一门数字资源,再扩展到其他的资源。 我们的时间总是稀缺的,数字资源也从来不嫌少。与其广泛且浅浅地涉猎多门数字资源,最后连一门都没能吃透,我们应该花时间专心做好一门,再广泛涉猎其他内容。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确保数字资源能够真正为我们带来价值,最大程度的免除了浪费时间或资源的可能。

“数字囤积”虽然对我们本人和知识创造者没有实质上的影响,但它会从不知不觉间蚕食我们的时间和热情。抵制“数字囤积”的诱惑,合理利用我们的时间,在专注一门资源的情况下多维度涉猎其他资源,从长远上来看,这种方式可帮助我们成为终身学习者,能够终身受益。